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-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
导语: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。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【课文原文】
地震中的父与子
1994年,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,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。
在混乱中,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,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。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,已变成一片废墟。
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,大喊:“阿曼达,我的儿子!”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,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:“不论发生什么,我总会跟你在一起!”他坚定地站起身,向那片废墟走去。
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,便疾步走到那里。
就在他挖掘的时候,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,看到这片废墟,他们痛哭并大喊:“我的儿子!”“我的女儿!”哭喊过后,便绝望地离开了。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,说:“太晚了,没有希望了。”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,问道:“谁愿意帮助我?”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,他便埋头接着挖。
消防队长挡住他:“太危险了,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,请你离开。”
……此处隐藏972个字……“你是不是来帮助我?”
【解读】在其他父母看到这片废墟、绝望地离开时,父亲却一直在挖掘,好心人拉住他,消防队长挡住他,警察劝他,他都没有离开,只是眼直直地问道:“谁愿意帮助我。”父亲眼神里,透出来的是期望、是孤独、是无助,但更是坚毅。因为有一个信念有力地支撑着他:“儿子在等着我!”“直直的”眼神,加上“一个念头”,透过一问一答,让我们看到一个信念坚定、绝不放弃的父亲形象。
一分一秒中,品父亲的坚韧
【场景三】他挖了8小时,12小时,24小时,36小时,没人再来阻挡他。他满脸灰尘,双眼布满血丝,衣服破烂不堪,到处都是血迹。挖到第38小时,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:“爸爸,是你吗?”
【解读】这段文字,可谓字字千钧,字字见血。36小时,这是什么概念啊?这是整整两天一夜的不吃不喝不眠。从父亲的外形神态描写中,可以想象36小时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。然而,他承受的仅仅是肉体的辛苦吗?儿子生死未卜、妻子受伤在家、余震随时会来,这每一分、每一秒都是煎熬啊!透过语言文字,走进父亲内心,想象文字背后发生的事,凸显的是一个契而不舍、坚毅如山的父亲形象。
以上三个片段,侧重点是不同的,表现的内涵也不同。坚定地站,是因为“承诺”滋生了力量;不顾劝阻地挖,是因为有信念的支撑;38小时连续不停地挖,体现了一种父爱支撑下的实际的行动。承诺、信念、行动,构成了一个阶梯式的递进关系,而其核心都是爱。在一个坚强、坚定、坚韧的父亲形象中,我们读出了父爱就是庄严的承诺、坚定的信念、不懈的行动。这样的解读,把父爱具体化、立体化了,于学生来说,是可触摸的、形象的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