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优秀的绵羊》读后感
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,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,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,写写读后感了。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优秀的绵羊》读后感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《优秀的绵羊》读后感1写在前面:“优秀”的定义参照哈耶普的精英们。
初读此书让人非常震撼,而能够让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“真相”。正如《平凡的世界》里上个世纪孙少平们追寻梦想的真相,《优秀的绵羊》里精英教育系统来源和运行的真相,同样让我们对整个宏观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嘘不已。
和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关于写大学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。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所谈大学教育,开卷如茗茶赏曲,内心不禁会生出一种读书人对知识的独特情怀,觉得似乎人生不过一人一书一世界而已,而闭卷面对现实时又发现环境竟也不是那么理想,人心再难平静,且面对的众多问题也不能够解决,比如为何上大学,大学该如何学习等等问题。其实,现在想来也是可以理解,一来那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,能够上大学已然是难能可贵,读书就已经是全部的意义了;二来民国大师辈出,大师们的境界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参照?而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在考虑宏观问题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观问题了。整本书总体讲的是由盎德鲁—撒克逊贵族统治美国开始时延续的精英教育系统的规则,以及整个精英教育系统对现代精英们和其他人的影响。其中作者还为我们如何在大学学习提供了参考。我也在 ……此处隐藏4547个字……多书和道理还看不懂;而大学的几年,正是从一个孩子过渡到成人的时期,可以有集中的不被打扰的纯粹的时间去阅读,去理解,去尝试,去发掘自己喜欢什么,去构造自己的三观体系。
教育,是要培养我们交流思想的能力,首先要有可以交流的思想。这样的思想从哪里来,要从广泛的阅读里,从生活的体验里来,读各科各家观点,塑造自己的认知,不仅有交流思想的能力,也能有分辨价值与做出判断的能力。
我常在想,那些看起来自带光芒的人,是因为他们自信,不一定是长得漂亮,而是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,知道自己要什么,并且想办法知道怎么去做,再而坚定地去执行。 如果脑袋里是迷茫的浆糊,眼神要如何清澈?
如果是要准备见大姐,见西西,见樱桃姐,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穿着吗?不,没有可以与她们对等交流的思想,才让我相见形拙。我们的大学招生录取标准支撑起了整个教育系统,或者说教育围绕着招生而运转。我们常说高考这个指挥棒,其实它只是为我们的教育体制设计背上了荆条,关键的还是大学需要录取什么样的人。
中国的高等教育因为在20世纪中叶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实用主义,到今天都还是技能培训或者专业优先的现状,它要求筛选的就是学习成绩好的人。虽然不乏有北大清华复旦中大等高校在探索通识教育,但毕竟还不成熟,范围还很小,而且在高校中全面普及暂时还是不现实的,甚至有专家认为只要一流大学培养好全人即可,对此我保持怀疑态度。
广大的家长和学生,还是要在“国内教育”与“出国”两条路上选定一条,然后在各自的框架下去“培养”孩子符合他们的招收标准。国内教育,就意味着学业压力下的应试教育;出国,意味着各种项目与活动压力下的应试教育。
我们今天对孩子所做的一切,以后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