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典故:利令智昏
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,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,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。第一,来源于民间故事、传说、民间习俗、神话、历史上的著名事件,或是某个地名等。你还记得哪些典故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:利令智昏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历史典故:利令智昏 1
秦国派大将白起,带领人马,攻打韩国,占领了韩国的野王(地方名,今河南沁阳县)。野王是韩国上党同韩国内地的重要通道。野王被占,上党孤立了。上党的地方官冯亭想“嫁其祸于赵”,希望能得到赵孝成王的.保护。他给赵孝成王写了一封信,信上写道:“秦国进攻我们韩国,情况十分危急,上党很可能要陷于秦手。我等上党吏民不愿附秦,而愿附赵。今将所辖17城,拜献给大王。祈大王辱收之……”
他把平原君赵胜召来商议。平原君欣喜地说:“用百万军士去征战,征战数年,也未必能得一城。而今不费寸兵斗粮,便可得17城座城池,这是多么大的利益呀!机不可失,不可失。”
可是,这样一来,果真激怒了秦国。秦国又派白起来攻打赵国,这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,赵国大败,40万赵军,全部覆灭。
对于“坐收17城”的这一历史事件,《史记》作者司马迁作了评论。他说:平原君赵胜,在当时虽然也算个著名人物,但是“他未睹大体”,眼光短浅,贪图私利,头脑发热,理智不清,“利令智昏”。
历史典故:利令智昏 2
出处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鄙语曰:‘利令智昏’,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故事
战国时期,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。不几天,秦国便攻占了韩国的野王(今河南沁阳县),断绝了上党(今山西长治市北)的交通。这样一来,上党城孤立无援,眼看就要失守。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,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,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,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,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。
漫画-利令智昏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,赵王左右为难,他不知该怎么办,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,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,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,就会引起祸患,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,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。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,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,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,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,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,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,决不能坐失良机。
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,非常高兴,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,并封冯亭为华阳君。
然而,没过多久,赵国就大祸降临了。这是因为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,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赵国,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,结果吃了败仗,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。后来,差一点还打进赵国的都城邯郸。
寓意
司马迁在评价平原君时,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,但却不明白“利令智昏”的道理,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,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,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。成语告诉人们,利益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,丧失理智,天上不会掉馅饼,在面对巨大利益时,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急于求成,如果乱了心态,往往会得不偿失。